中国中冶

601618 上证主板 北京 上市日期:2009-09-21
3.49
0.0%
  2025-11-06
总股本 207.00亿股
流通股本 178.53亿股
总市值 723.25亿元
流通市值 623.06亿元
最高 3.54
最低 3.47
换手率 1.15%
成交量 205.87万股
成交额 7.19亿元
行业板块 工程建设
细分板块 房屋建筑业

关键指标

市盈率
12.37
市净率
0.75
ROE
2.56
总市值
723.25亿元
换手率
1.15%

行情走势

正在加载图表数据...

财务摘要

报告期 每股净资产 营业收入(亿) 同比增长 净利润(亿) 同比增长 毛利率 净利率
2025年 三季报 5.03837 3350.94 -18.7883 39.70 -41.88 9.99585 -41.88
2025年 半年报 4.99569 2375.33 -20.5155 30.99 -25.31 10.0907 -25.31
2025年 一季报 5.01846 1222.72 -18.4575 16.07 -40.0 8.83635 -40.0
2024年 年报 4.9433 5520.25 -12.9121 67.46 -22.2 9.68816 -22.2
2024年 三季报 4.92535 4126.17 -11.7065 68.31 -16.53 9.04357 -16.53
2024年 半年报 4.77831 2988.42 -10.6492 41.50 -42.5 9.04872 -42.5
2024年 一季报 4.86042 1499.49 3.80514 26.79 -20.56 8.18584 -20.56
2023年 年报 4.73277 6338.70 6.95183 86.70 -15.63 9.68866 -15.63
2023年 三季报 4.73288 4673.25 17.7011 81.84 21.94 9.22402 21.94
2023年 半年报 4.66959 3344.59 15.649 72.18 22.9 9.26529 22.9
2023年 一季报 4.61871 1444.53 22.3897 33.72 25.57 9.44594 25.57
2022年 年报 4.46873 5926.69 18.3985 102.72 22.66 9.64318 22.66
2022年 三季报 4.2848 3970.44 13.6074 67.11 9.52 9.61498 9.52
2022年 半年报 4.22081 2892.02 15.2184 58.71 18.91 9.34003 18.91
2022年 一季报 4.16051 1180.27 24.9975 26.81 25.46 10.5049 25.46

公司详情

【公司简介】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冶)是隶属于中国五矿的特大型建筑央企,有着70余年的光辉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东北地区解放前鞍钢、抚矿的护厂队和修造部,在投身鞍钢修复建设中组建新中国第一批冶金建设队伍,在承担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工程建设任务中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勘察、设计和施工队伍,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冶金建设公司,隶属于冶金工业部。1994年,中国冶金建设公司更名为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冶金工业部部属主要科研院、设计院、勘察院及施工企业分批并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1998年,冶金工业部撤销,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交由中央管理,后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6年5月,更名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2008年12月,发起设立中国中冶。2009年9月,中国中冶在上海、香港两地成功上市。2015年12月,中冶集团与中国五矿实施战略重组。近年来,中国中冶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以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牵引,致力于打造具有超强核心竞争力的冶金建设运营最佳整体方案提供者,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基本建设最可信赖的总承包服务商,成为价值创造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强、资源配置力强、文化软实力强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公司科技研发实力雄厚。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28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有效专利5.3万余件,2009年以来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88项(其中2015~2017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2000年以来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58项,累计发布国际标准77项,发布国家标准673项。拥有6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人。与此同时,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3人,全国技术能手9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业务结构合理。近年来,公司凭借在钢铁冶金全流程、全产业链领域70余载积淀的技术和资质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巩固提升冶金业务、优化提升房建业务、扩大提升基建业务,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冶金建设为“核心”,房建和市政基础设施为“主体”,矿产资源、检验检测、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和水务环保为“特色”的“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多元化业务体系,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是国内产能最大的钢结构生产企业之一,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确定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资质行业领先。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49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其中,四特级施工企业6家,三特级施工企业2家,双特级施工企业4家,位居全国前列。市场覆盖面广。在全球50个国家(地区)设立130余个境外机构,主要分布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中东、独联体等地区,拥有海外矿山7座,其中在产矿山3座。国内二级机构及承揽项目基本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70余载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中冶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冶金建设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149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含参建),318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含参建),32项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含参建),1205项工程获得冶金行业工程质量优秀成果奖(含参建)。面对当前建筑业“企业管理数字化、产品生产工厂化、从业工人产业化”的“三化”发展趋势,中国中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发展,切实践行“五大核心要义”,认真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和“五型五矿”部署要求,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着力培育新赛道、构建新优势、激发新动能,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企业再转型再升级,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
【所属板块】工程建设,北京板块,中特估,破净股,标准普尔,富时罗素,MSCI中国,证金持股,沪股通,上证180_,融资融券,机构重仓,中字头,HS300_,AH股,低碳冶金,装配建筑,PPP模式,一带一路,小金属概念,央国企改革,太阳能,节能环保
【主营业务】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及其他业务。
【主营产品】主营产品:报告期:2025-06-30,其他收入1.84亿 ,占比0.08%;分部间抵销收入-26.76亿 ,占比-1.13%;工程承包收入2169.15亿 ,占比91.32%;特色业务收入183.13亿 ,占比7.71%;综合地产收入47.97亿 ,占比2.02%
【经营范围】国内外各类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总承包;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工程设备的租赁;与工程建筑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冶金工业所需设备的开发、生产、销售;建筑及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监理和服务和相关研究;金属矿产品的投资、加工利用、销售;房地产开发、经营;招标代理;进出口业务;机电产品、小轿车、建筑材料、仪器仪表、五金交电的销售。
【公司沿革】 本公司设立于2008年12月1日,是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筹)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08]1289号)、《关于设立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国资改革[2008]1294号),由中冶集团与宝钢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中冶集团和宝钢集团于2008年7月12日签订的《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25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中冶集团作为本公司主发起人以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包括有关资产及有关权益)出资,宝钢集团以现金出资。 根据中发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于2008年7月24日出具的《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与其他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中发评报字[2008]第081号),截至评估基准日2007年12月31日,中冶集团作为主发起人投入股份公司的资产总额共计4,796,953.83万元,负债总额共计2,871,770.56万元,净资产为1,925,183.27万元。国务院国资委于2008年9月12日以《关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整体改制并境内外上市资产评估项目予以核准的批复》(国资产权[2008]1096号)对上述资产评估结果予以了核准。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筹)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08]1289号),中冶集团和宝钢集团作为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本公司。本公司设立时的总股本为130亿股,各发起人出资按66.8508%的比例进行折股,即中冶集团出资的净资产评估值为192.52亿元,折为本公司股本128.7亿股,占总股本的99%;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94亿元,折为本公司股本1.3亿股,占总股本的1%。 2008年11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以《关于设立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国资改革[2008]1294号)批准本公司设立。2008年11月28日,发起人召开创立大会,就本公司设立的相关事宜作出决议。2008年12月1日,本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完成注册登记,并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100000000041958)。 2009年9月,本公司完成了A+H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其中,发行A股350,00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人民币5.42元,募集资金总额189.7亿元人民币;发行H股287,100万股,发行价每股6.35港元,募集资金总额182.31亿港元。 该等A股与H股分别于2009年9月21日及2009年9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2010年7月,本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191.1亿元,注册地址变更为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 2019年5月10日,发行人接到中冶集团通知,中冶集团已完成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其出资人由国务院国资委变更为中国五矿。发行人因此成为中国五矿的间接控股子公司。中冶集团作为中国中冶的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中国中冶的最终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2020年5月,中冶集团将其持有的本公司1,227,760,000股A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92%)无偿划转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无偿划转完成后,中冶集团对本公司的持股比例及表决权比例由55.10%下降至49.18%,中冶集团仍为本公司的控股股东。

概念板块

AH股
HS300_
MSCI中国
PPP模式
一带一路
上证180_
中字头
中特估
低价股
低碳冶金
太阳能
央国企改革
富时罗素
小金属概念
昨日涨停
昨日涨停_含一字
昨日触板
机构重仓
标准普尔
沪股通
破净股
节能环保
融资融券
装配建筑
证金持股